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,当代艺术不断突破传统边界,呈现出多元化、跨界化与观念化的特征。然而,社会大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度与鉴赏能力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首先,当代艺术常以复杂的符号系统、观念表达和媒介创新为特征,这要求观众具备开放的思维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。其次,艺术鉴赏不仅是视觉体验,更是对作品背后文化语境、艺术家思想和创作逻辑的深入理解。提升当代艺术的认知度,需要艺术教育、展览交流与公众参与的共同推动。与此同时,鉴赏当代艺术应超越表层的形式感知,关注作品所承载的社会批评、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。唯有在多元视角与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,才能真正领略当代艺术的深度与价值,为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活力。
本周六下午3点,深圳市艺术产业促进会执行会长、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左锋义将在本次展览的 同构艺术空间 举办专题讲座,围绕“当代艺术的认知度与当代艺术的鉴赏”这一主题,结合“入骨相知——唐岐山当代艺术展”的现场作品,与观众共同探讨当代艺术的多重维度与鉴赏方法,助力提升公众的艺术理解力和审美素养。
主讲人
左锋义
画家、诗人,深圳市艺术产业促进会执行会长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统美术研究与审美创新研修班主讲教师,中国新重彩画创始人,中国国际美协中国区域副主席,《当代艺术》杂志总编。2003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,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导师,中非合作论坛文化大使,2013年被文化部评为“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艺术家”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艺术家简介
唐岐山
唐岐山,中国当代画家、书法家,瑞士商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硕士,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,深圳市艺术产业促进会理事,普仁堂文化创始人/艺术总监,广州艺博会深度合作艺术家,PRENTA推荐艺术家。他的艺术作品被西藏武警总队、广东美术馆、甘肃简牍博物馆、俄中商会、莫斯科Omega-L 等机构收藏。
唐岐山的艺术创作具有开创性。他将现代构成与东方美学精妙融合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符号,创作了《森林记忆》《睡莲》《白鹤》《甲骨文·符号》《传承·符号》《起源·生灵》及《逸韵·灵趣》等系列作品。这些作品如同他艺术世界的入口,通往独特的艺术景观。唐岐山的深厚艺术造诣,离不开他丰富的游学经历。他曾游历俄罗斯、法国、德国、瑞士、荷兰、比利时、马来西亚、哈萨克斯坦、泰国、越南等国家,汲取传统绘画与雕塑的精华,同时关注当代艺术创作,跨地域、跨文化的交流拓宽了他的视野,让他能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作品。
「当饕餮纹的铜绿在聚光灯下重新流动,当甲骨文的裂痕被视网膜重新解码,这场展览便成为一场与殷商灵媒的共谋。我们在此陈列的不仅是符号的拓印,更是被青铜时代体液浸泡过的视觉咒语。唐岐山的创作是一场穿越三千年的对话、其建构的作品是一种时代的美学表达。这些符号既保留了远古的神秘与拙朴,又融入了当下的动态与张力。它们不再仅是冰冷的考古材料,而是情感的载体、精神的图腾,折射出艺术家对“形与意”、“古与今”的深刻思考。“入骨相知”,就是手指直接摩挲那些被时光模糊的卜辞沟回——这是文明最初的心电图。唐岐山的作品并非对古意的简单复刻,而是以当代视角回归本源,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寻求平衡,在符号与情感之间建立联结。画中笔触如刻刀般锋利,色彩如仪式般庄重,仿佛引领观众步入一场与先民的沉思对话。本次在“同构”艺术空间展出的作品,既是唐岐山多年来对甲骨文艺术体系的当代转化,也是他对东方哲学中“天人合一”“物我相融”的视觉实践——它本身就是一种形与义、物与我的“同构”。在深圳这座以创新为灵魂的城市,这些作品将与传统对话、与未来共振,唤起观众对文化根脉的再度审视。」
学术主持:左锋义
「我的绘画作品,是我对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理念进行融合的尝试。我通过解构甲骨文、远古图腾等元素,创造出那些既带有历史深度,又具备现代张力的视觉符号。在我的创作中,我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,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。这些作品,都反映了我对"形与意"、"古与今"这些哲学命题的思考。我的作品常常以甲骨文、仰韶文化符号为创作基础。我喜欢通过点、线、面的组合,去重新构建那些古老的图腾。比如《逸韵·灵趣》系列,我用鸟、鱼、大海等元素来传递仰韶文化的原始意象。同时,我又运用现代构成手法,赋予作品动态的节奏感,以此来实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。我曾游历过许多国家,吸收了欧洲传统绘画与东南亚当代艺术的精华,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语言。例如《森林记忆》系列,我通过综合材料来探索自然与符号的交融,这背后是我对多元文化交融的深刻理解。我的作品常常通过细节来传递情感,比如点的灵动、线的流畅等表现手法。我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简约美学,又增强了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力。这种"形神兼备"、"不似之似"的创作理念,正是我对艺术本质不断追问与反思的体现。」
艺术家:唐岐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