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陈硕子)其实艺术特别有意思,不一定画是画、歌是歌,有时候看一幅画,能想起一段旋律;听一首歌,眼前又会冒出一幅画——这就是艺术里的“通感”。就像舒伯特的《摇篮曲》,一唱“睡吧睡吧”,人就跟着静下来;唐岐山先生的甲骨文画,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、空着的白,也能让人觉得特别温柔。今天咱们就用《摇篮曲》当钥匙,聊聊这画和歌里藏着的一样的“温柔密码”。
先说说“撑住”的感觉。看唐岐山的甲骨文,那些线条看着简单,其实是画的“骨头”——竖线得直着撑住画面,曲线得弯得舒服,不然画就散了。《摇篮曲》也一样,想唱得软和又稳,得用腰腹轻轻“托”着气,这就是唱歌的“支点”。你试试,光用嗓子唱“睡吧睡吧”,声音飘得慌;用肚子发力,声音就像画里的线条一样,稳稳的还暖乎,这俩都是用“支撑”把温柔定住。
再说说“喘气”的学问。唐岐山画画不把纸填满,那些空着的地方叫“留白”,不然看着挤得慌,留了白,眼睛才有地方歇,画面也透透气。《摇篮曲》里也有“喘气的地方”,唱到“睡吧睡吧”,中间停一下换口气,不然唱得费劲,听的人也跟着紧。你看,画靠留白透气,歌靠换气歇脚,都是用“停顿”把温柔捋顺了。
还有“摸得着”的质感。唐岐山的笔道不都一样,有的细得像春雨,有的粗得像软布,摸不着但能看出来“软乎乎”的。《摇篮曲》也能“摸”着——有的歌手声音像丝绸,滑溜溜的;有的带点气声,像棉花轻轻蹭耳朵。这就像画的笔道,各有各的软和劲儿,都是用“质感”把温柔装得满满当当。
最后看整体的“活气儿”。唐岐山的画不只是线条加留白,凑一块儿就有股“温润的劲儿”,像一杯温水,从头到尾都暖。《摇篮曲》也不是凑音符,用胸腔轻轻哼,声音裹着气,像有温度的风,听着就舒服。这俩都是把零碎的好凑成整体的暖,让温柔真真切切“活”起来。
艺术从不是孤立的“技术”,而是用不同载体传递情感的“语言”。唐岐山先生用甲骨文的笔墨,诉说着静谧与温柔;舒伯特用《摇篮曲》的旋律,吟唱着呵护与安宁。希望今天的分享过后,大家再欣赏画作时,能听见笔墨里藏着的“歌声”;再聆听音乐时,能看见旋律中铺展的“笔墨”。
唐岐山作品
---完---